前言

相關地理資訊

閱讀更多

{{ item_title }} Close Menu Open Menu Font Size Word Spacing Line spacing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前言知識圖譜

搜尋 搜尋知識圖譜:
跑圖位置

人物詳細資料

標題 (Dublin Core)
內容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前言
柯金德
筚路蓝缕
——从同乡同业到多元发展的兴化人

2013年,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正式启动“马来西亚兴化人研究计
划”,并于2015年8月出版了《兴总三剑客》一书,打响了“兴总文化
丛书”的第一炮。该书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三位前辈,即拿督林金树、丹
斯里童玉锦、徐福隆局绅个人的奋斗事迹及对兴总事业的杰出贡献。

时隔三年零九个月,兴总推出计划之第二本丛书,即《马来西亚兴
化群贤彔》。书写对象扩大到85位兴化籍当代马来西亚政界、商界、科
教文艺界等多领域的乡贤,收录了他们在跨越一世纪的时间长河里,秉
持刻苦耐劳的初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为社会、为大众、也为乡会做
出的努力和奉献。他们,不仅是乡之贤能,更是国之栋梁。

在马来西亚,莆田、仙游与福清同乡组建的34个会馆,大多称为兴
安会馆,或福莆仙同乡会、而少称兴化会馆。

究其实,早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莆田仙游地区已开始设
立兴化县,后改兴化军。宋末(1277年),兴化军被升为兴安州。 “兴
安”二字之所以受欢迎,还是因为有“兴化人居之则安” 的意涵,也符
合“既兴且安”的美好向往。

兴化话是福建的七大方言之一,流行的地区面积最小,主要通行于
莆田仙游、福清南部和惠安北部各一小部分,却饱含着独特的韵味和色
彩,也连缀着许多兴化人根植于故乡的情感。已故兴总会长林金树和抗
日军领导王文华(也就是后来的马共总书记陈平)便是乡音情结浓郁的
两位前辈。林笃信妈祖天后,王是无神论者,两个素昧平生的兴化人,
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伴随他们一生的乡音。

《群贤录》的出版,背后是时任兴总会长拿督翁清玉的决断和魄
力。身为研究计划主任,他以丰沛的人脉,广邀全马各分会推荐传主人
选,还亲自开车载编委会成员到各地访问传主,出资出力,令人钦佩。
本书也离不开另一位幕后功臣,那就是编委会秘书兼主编林德顺博士。
他除了搜集大量资料之外,还带领参与计划的马大学生们外出采访,特
约学者撰稿,争分夺秒地进行编写工作,值得点赞。在此也感谢现任总
会长拿督斯里吴金华的积极鼓励和支持。

经过无数次会议,编委会终于从一长串的候选名单中挑出85位传
主,进行书写工作。令人遗憾的是,或因资料稀缺,或因联络失畅,不
得不对好几位传主忍痛割爱。

回眸兴化人的移民史,是一个筚路蓝缕、血泪交织的悲壮历程。从
前的人们家里脚车出现漏气或爆胎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到兴化人开
的脚车店去修补。早期的人力车夫和三轮车夫,后来的车行主,人们曾
总是把兴化人和交通业联想到一起。今天,时过境迁,几乎各个领域都
可以看到兴化人的身影。从同乡同业传统到多元发展,兴化人用踏实的
脚步走出了拼搏奋进的足迹,是自强不息、令人自豪的历程。

《群贤录》在兴总成立五十周年的背景下面世别具意义。记述兴化
老中青三代的事迹,是维系兴化同乡的精神纽带,更象征着与故土连接
的脐带。也盼此书能助研究华社族群的文史学者更好地认识兴化乡贤的
非凡功绩,成为探寻文化血脉、承延乡贤文化的一小股原动力。
 
 

Other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