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如燕

相關地理資訊

閱讀更多

{{ item_title }} Close Menu Open Menu Font Size Word Spacing Line spacing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卓如燕知識圖譜

搜尋 搜尋知識圖譜:
跑圖位置

人物詳細資料

標題 (Dublin Core)
貢獻者 (Dublin Core)
陈淑菁
主題 (Dublin Core)
兴化
頁面開始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48
頁面結束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53
頁數 (Bibliographic Ontology)
6
引證 (Dublin Core)
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 The Malaysia Henghua Personalities
DNA校驗碼 (Friend of a Friend)
內容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卓如燕

卓如燕祖籍仙游乌紫里,是第三代
马来西亚华人。爷爷来到南洋经商,专
事收购锡矿和胶园,却在父亲出生三个
月后便已去世。卓如燕的父亲卓文章于
1934年在吉隆坡文良港出世,是家中
独子,受过三年小学教育,曾学过做米
粉,后又学理发和修理脚车。后来搬迁
至雪兰莪八打灵再也,并娶了祖籍为客
家人的母亲,育有两男两女,卓如燕为
家中长女。彼时,巴士司机必须通晓英
语和马来语,曾自修这两种语言的父亲
因而获得了在机合巴士公司当司机的机
会。卓如燕就读于八打灵精武小学时,
她的英语和马来语都由父亲从旁教导。
闲时父亲很喜欢拍照和画画,卓如燕也
会跟随去学画画,甚至去海边帮忙拍
照。

80年代父亲向政府购买了位于八打
灵旧区(Petaling Jaya Seksyen 1)的
一块土地,在友人的帮忙下自己建造木
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卓如燕的父亲
担心巴士司机一职无法负担家中费用,
遂于该木屋经营小规模的脚车店,修理
兼售卖脚车,晚上则兼任司机。重视教
育的父亲希望孩子们都可以上大学,如
燕的弟弟在70年代时获得奖学金到纽西
兰就读大学,妹妹也获得奖学金到英国
留学,卓如燕则到台湾侨生先修部(侨
大)攻读声乐系。如今弟妹都学有所
成,分别从事护士、会计师和布吉达卡
(Bukit Tagar)垃圾填埋场负责人。

歌唱之路坎坷 唯有更努力
卓如燕颇具音乐天赋,从小即热爱
唱歌,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很多儿歌,
包括学唱的第一首歌——“小白船”,还
有“摇篮曲”、“踏雪寻梅”、“牧羊姑
娘”等。尽管如此,童年时期的贫困让
家里的小孩变得早熟,很早就需要面对
社会挑战,外出工作补贴家用,因此卓
如燕的歌唱之路并不顺遂。

她无法参加任何需付费的训练班,
欲学钢琴也遭到父亲拒绝。所幸卓如燕
获得了许多贵人的提携,包括小学有
位徐老师不断鼓励她,带领她加入音乐
班,教她演唱艺术歌曲。就读坤成女中
时,来自中国的音乐老师免费教她弹钢
琴与唱歌。老师对她的歌唱天赋感到惊
艳,常派她参加各种歌唱比赛,也获得
了许多奖项。直到今日,当时的校长关
燕德老师仍对她的才华有深刻印象。此
外,她还活跃于学校合唱团,并担任铜
乐队的指挥。

卓如燕高中毕业后便到台湾深造。
这时母亲不幸患上脑癌,父亲不仅需花
钱为母亲医治,还需每天到医院照顾
她,因而无法继续担任巴士司机,生活
顿时陷入困境。父亲为了让女儿可以安
心读书而隐瞒母亲的病情,直到卓如燕
的朋友专程飞到台湾告知家中情况,她
才恍然知道,随即放弃学业回国照顾母
亲。母亲病逝后,父亲变卖店铺和住
所,带着子女到卓如燕的外公家,从事
售卖肉骨茶生意。卓如燕在照顾弟妹的
同时,还需到小贩中心帮父亲洗碗,直
到外公发现卓如燕脸色苍白,父亲意识
到女儿的身体健康欠佳,才聘请一名女
工帮忙。

后来卓如燕打算再回到台湾学习,
但她已经无法续学了,无奈之下只好在
台湾私下找老师补习,密集地自修。她
很幸运地认识到一名来自美国的音乐老
师 Mr. Zimermann 愿意免费指导她,期
间还受到副校长女儿叶小萍的照料,时
常给她买鸡脚炖人参补身体。然而她的
经济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糟糕时只

意大利学习时摄于威尼斯冬季
能以香蕉充饥,为期半年的台湾自修音
乐之旅只能再次半途而废,回国后在巴
生兴华独中教音乐课与到幼稚园兼职。

27岁时,卓如燕遇到台湾著名男
中音曾道雄,从而获得到台湾修读海青
班的机会,学习歌剧、制作戏服和舞台
服、参与演唱会等。一年后毕业回国,
从事一份正职之余,也参加各种歌唱比
赛自我增值。当时父亲在沙亚南拥有一
间店面,遂建议她开美发院,唯美发院
的工作耗时,很多时候无法兼顾工作与
比赛的时间。经过一番思虑,她决定放
弃已装修完毕的美发院,选择在路边卖
水果和豆浆。

32岁那年,马来西亚籍首席男高
音陈容从意大利学成回来,让卓如燕动
起到意大利深造的念头,陈容遂帮她筹
办音乐会募款,成功筹得马币一万多。
经过三回到台湾的求学经历,卓如燕再
次带着这笔钱去了意大利。她选择到罗
马私立梵蒂冈音乐学院留学,主修钢
琴。当时,仅仅一个月房租就需要马币
两千、学费马币四千,每一堂声乐课还
要另外付费。为维持生活,卓如燕当过
钟点女佣、拍过电影当路人、到大马人
经营的餐馆打工,卓如燕还因此获得免
费午餐。尽管如此,她还是无法支付学
费和生活费。所幸得到澳洲著名女高音
Lorraine Nawa Jones Marenzi(罗莲
马莲芝)的帮助,搬到她家的地下室居
住,以帮忙打扫屋子作为回报。

与男高音陈容演出后合影

好事多磨,好不容易从经济困顿中
走出来,身体却开始难以负担漂泊的日
子。为了健康着想,卓如燕毅然决定结
束在意大利长达一年半的学习,回国发
展。

始终坚持歌唱 开拓新方向
回国后的卓如燕构思往儿童歌曲的
方向发展。她认为时下的儿童所接触的
音乐过于单一,都较爱听流行歌曲,因
此希望儿童能多接触美声儿歌。她计划
举办儿歌演出,却苦于无人支持,直到
她在2015年遇到了一位录音师,两人理念
和想法一致,终于成功出版专辑“如燕唱
儿歌”。原本此专辑的对象是儿童,但
专辑中选录的儿歌都是家长耳熟能详的
回忆,意外引起成人的回响。她所举办
2000年于意大利演出后与安杰罗和
罗莲老师合影

的演唱会,也在第一场演出之后获得大
家口耳相传提升知名度,后来几场演唱
会的入门票便很快售罄了。

她认为现在的音乐发展过于追求
速成。以前她学习一首歌要学上一年半
载,学习声音、感觉、高低音转换、把
握情感层次等,还会用卡带将自己第一
堂课和最后一堂课录起来作比较,反思
自己的不足与进步。唯有建立在扎实的
基础之上,一个人的歌唱才能慢慢建立
自己的风格,而风格正是搞艺术最重要
的一点。

让卓如燕能够由始至终坚持歌唱
之路的,是母亲动手术前对她说的一番
话。母亲告知卓如燕,她自己非常喜欢
唱歌,曾参加过几次歌唱比赛得奖,却
因有8个弟妹要照顾而放弃唱歌。母亲
的遭遇让卓如燕非常感慨,令她更为发
愤图强。卓如燕唱歌要求自己去思考每
一首曲子的原委,并通过体验和感悟以
把握歌曲意境。在儿歌演绎方面,她选
择以母亲的声音去诠释给小孩听,不少
小孩在听了专辑后,自动要求父母让他
们学唱歌。专辑得以引起小孩对歌唱的
兴趣,正是她一直以来的目标。
卓如燕曾获台湾行政院选为最有
潜质歌手之一,并于马新、台湾、意大
利、香港、北京、上海、天津、印尼、
汶莱等地演唱。其中包括意大利Tre Pini
音乐季独唱会、台北Cosmo歌剧工作坊
演出歌剧精粹、到中国北京参与承德文
化交流大汇演、为前首相阿都拉巴达威
庆生演唱、参与星洲日报情在人间70大
汇演、《花踪》文学奖之夜演唱花踪主
题曲等,更是多项歌唱比赛的评审。

出版散文集 记录心路历程
卓如燕家里讲的是客家话,但农
历新年一定会煮兴化面线。父亲本身曾
于1974至1981年担任雪隆兴安会馆的
理事,卓如燕对兴安会馆也有一定的感
情。她在2015年回过中国,当时她一直
找寻不到乌紫里这个地方,在即将回国
的前一天,卓如燕决定做最后尝试,到
街上的一间杂货店询问,正巧对方是自
己的远亲堂妹,令她感到非常惊喜于如
此巧合。事实上,卓如燕的父亲在很早
以前也回过乌紫里,甚至和几个友人一
起筹钱为家乡修路。

卓如燕是基督教徒,本身多到甲
洞马鲁里基督教宣恩堂礼拜。她时常参
与神剧表演,担任音乐会嘉宾。此外,
她还喜欢写作,作品多以散文为主,曾
参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的写作讲班
并获得奖项。2015年9月,卓如燕自费
出版一本散文集《如燕如歌》,便是想
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故事收集起来,以

2015年出版散文集《如燕如歌》

卓如燕专辑《如燕岁月如歌》
在上海演出“绕梁风华时代曲”

卓如燕与丈夫阿健,摄于英国剑桥

鼓励粉丝和其他音乐爱好
者。首次自资出书同样面
对销路的问题,书店并不
接受寄卖,她只好扛着这
些沉重的书到自己的音乐
会售卖,所幸得到不错的
销售反应。卓如燕尤其感
谢丈夫这一路走来的鼎力
支持,成为她的经济与精
神支柱。

(陈淑菁撰)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Other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