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栋

相關地理資訊

閱讀更多

{{ item_title }} Close Menu Open Menu Font Size Word Spacing Line spacing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徐金栋知識圖譜

搜尋 搜尋知識圖譜:
跑圖位置

人物詳細資料

標題 (Dublin Core)
空間跨度 (Dublin Core)
中国福建省莆田县华亭镇西许村
替代標題 (Dublin Core)
貢獻者 (Dublin Core)
陈淑菁
主題 (Dublin Core)
兴化
時間跨度 (Dublin Core)
1920-2001
頁面開始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76
頁面結束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81
頁數 (Bibliographic Ontology)
6
引證 (Dublin Core)
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 The Malaysia Henghua Personalities
DNA校驗碼 (Friend of a Friend)
所基於 (Friend of a Friend)
內容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徐 金 栋(1920-2001)
拿督(DPMT)、AMT、PJK、PPN、太平局绅(JP)


拿督徐金栋,出生于1920年5月19 日,祖籍中国福建省莆田县华亭镇西许村,为家中独子,另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彼时,西许村是一个男丁稀少的村落,常遭受到邻近村民的欺凌。为此,徐金栋开始向祖母学习防身术。徐金栋的祖母许氏医术精湛,以针灸、儿科、骨科和内伤闻名。她还精通少林寺所崇奉的佛学,擅长“猴拳”和家传刀法——单刀。在祖母的指导下,徐金栋从六岁开始习武、学医、修习佛学,在四年时间内即掌握了基本的少林武术。


追随名师 习得多种拳法


他在十岁时到厦门读书,同时跟随擅长轻功的北派大师杜一川学艺,为期三年。1十二岁时,徐金栋用武术制服了一名恶霸,恰好被“南少林五祖拳”大师——林贤目睹经过,遂收其为徒。根据传言,林贤师父可以运功将手上茶杯里的茶烫温,功力极为深厚。三年后, 林贤收山隐退,徐金栋继续向林贤的师妹林一娘习武。随后,拿督徐金栋在师父的推荐下拜“五行掌”名家——杨约为师。杨约以“没人能在五步内向他发拳”和“三步登墙”而饮誉武林,徐金栋在其门下勤学三年。


徐金栋随后引起了南普陀寺一禅高僧的注意,派遣其高徒前来验证他的武功,并邀请他至其门下学艺。一禅高僧擅长“少林罗汉如意拳”、“无极拳” 等少林武术,并精通佛学与坐禅法。徐金栋在其门下三年不止习得武术,也在佛学和坐禅这两方面获得进步。他共拜五位师父为师,每位师父平均教他三年,而他也刻苦学习。18岁时,徐金栋参加厦门官办的武术比赛,赢得“中量级”冠军。随后,他还协助政府训练军队以对抗日军。2
1 杜一川曾经为孙中山先生担任保镖。
2 Chong, Felicia (12 April 1998). “Chee Kim Thong - kungfu master”. New Sunday Times: Sunday Style. Malaysia.
国际五祖拳联谊总会会议合影


收徒授武 设立徐金栋健身社


徐金栋在日军入侵厦门时带着家人离开中国,到新加坡与父亲一起从事杂工一段时日,随后与家人到登嘉楼的龙运(Dungun)定居,经营旧铜铁 买卖、药材店、杂货店和咖啡店等生 意。此外,徐金栋也曾在登嘉楼甘马挽(Kemaman)担任巴士公司的管理人。那时的他亦从事跌打和行医,直到他有回帮助一名巴士司机,赤手空拳对抗一群手持巴冷刀的恶徒,众人才知道他原来也擅长武术。


自此开始,他每天晚上7点在家里后院教授武术。当时的学员多数为年轻人, 巅峰时期收徒50人左右。后来,徐金栋的声名传到吉隆坡的叶青海耳中。经营五金生意的叶青海对武术求知若渴,多次长途跋涉到龙运向徐金栋讨教,更多番恳请徐金栋复出。经过叶青海的游说,徐金栋于1961年在吉隆坡开设拳班传授武艺。 一开始在位于旧巴生路的住宅庭院指导学员,当时也只有叶青海和他的几位朋友向徐金栋拜师习武。


经过数年发展,徐金栋从1965年开始在各地会馆设立各种拳班,1966年则在怡保和哥打巴鲁的潮州会馆、广东会 馆开班教授“五祖拳”3。经学员建议, 徐金栋的拳班于1969年7月15日完成社团注册,徐金栋健身社正式成立。同 年,徐金栋健身社派代表到新加坡参加第一届东南亚武术擂台赛,其徒弟分别夺得中量级冠军与第4名。随着学员日


3五祖拳的流传始于元朝白玉峰披薙入少林的时候。当时白玉峰是富家子弟,但致力于拳術的研 究,精通很多门派拳術。他觉得少林拳術自达摩祖师创了十八罗汉手,又经过了唐朝少林僧替李 世民东征西讨以后,少林拳的很多好手都离开了少林寺到各地发展。为了复兴少林拳,以免其七 十二绝技失落了,于是白玉峰就把少林的同门都邀请回寺,相互研究,把少林拳重新整理编排。 其中有五位都是一派的高手,有的气功好,有的身法好。这样一来,白玉峰就请他们把自己的特 长都贡献出来,再加以整编研究后,集成一派外形简单易学、重实际的新拳術,也就是五祖拳。
益增多,在徐金栋领导下的健身社委员会议决寻找一个更宽大的地点。1972年,徐金栋的学员积极乐捐并外出筹款,最终筹足一笔经费购下一间占地三千多平方公尺的双层房子,即现今与旧巴生路毗邻的徐金栋健身社会所。

因人施教 学员遍布半岛
徐金栋的指导因人而异,他会根据徒弟们不同的能力和技巧进行调整,以便徒弟可以学到适 合他们的武术。徐金栋健身社最多人操练的是五祖拳,即一种综合了达摩、太祖、行者、罗汉及白鹤五种拳法的拳术,操练者以年轻人占多数。年长者或女性, 则多学习“无极拳”,即动作较为缓慢的少林拳术。此外,喜欢操练兵器的学员,则可以选择长棍、单刀或剑。徐金栋一生致力于专研武术,成功将“罗汉如意拳”和“少林无极拳”合起来, 成为强身健体效果极佳的“延寿功”,为众多弟子所练习。许多学员从各地慕名而来,徐金栋每个月也会抽出两至三天的时间到外坡指导学员,包括登嘉楼、彭 亨、霹雳、马六甲、森美兰等地,都能够见到徐金栋的身影。


与美国亚拉巴马的徐金栋健身社成员合影
偕弟子回家乡华亭镇进行表演


远涉重洋 掀起海外武术风
1974年,徐金栋在友人的安排下,前往英国伦敦进行武术示范。徐金栋本次到访受到当地报章与杂志的报道,称其为“来自马来西亚的武术大师”。当时, 有位名为John Graham的美国海军向徐金栋讨教,成功拜徐金栋为师。他们每半年会轮流到对方的国家见面交流并学习三个星期,两人一直保持良好的往来。1975年,徐金栋的徒弟韩金元移民至英国伦敦,并在那里开班设教, 徐金栋的武学正式走出国外。1978年,徐金
行医济人,徐金栋有功于社会,多年来荣获许多嘉奖
栋在瑞士开班教授五祖拳、气功和少林内功。徐金栋的六子徐文成在1979年移民到澳洲后,也创办了澳洲五祖拳训练中心。1987年,徐金栋在美国亚拉巴马(Alabama)的莫比尔(Mobile) 市开班,受到市长授予名誉市民称号, 授赠市匙。1991年,韩金元在爱尔兰开设五祖拳班,学员大部分是当地大学 生。1994年,徐金栋的学生安迪在旧金山市开设五祖拳班。从80至90年代,徐金栋每年都会到访美国、英国、瑞士、 法国和澳洲,亲自指导外国弟子,并为许多热爱武术的外国人所追崇。

徐金栋擅长五祖拳,是国际南少林五祖 拳机构名誉主席


尽管徐金栋不谙英文,但他凭借深厚功底,受到徒弟的尊敬和崇拜,也在各地传播徐金栋所授的武术,尤其是五祖拳和无极拳。徐金栋将南派武术推广到世界各地的贡献位居首功,这亦是武术界熟知的事实。


热心公益 习武行医讲求德性涵养


徐金栋热心公益事业也是众所周知。他曾担任龙运福建会馆主席、宏天殿主席、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名誉会长、国际南少林五祖拳机构名誉主席。徐金栋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在日练武以外的时候,徐金栋是位和蔼之人常生活中讲究念佛修心,也会对徒弟
讲授佛学。徐金栋有生以来致力于行医济人,甚至义务医治友族,有功于社会。1995年,徐金栋荣获登嘉楼苏丹殿下封赐 Dato’ Paduka Mahkota Terengganu(D.P.M.T)勋衔。


他没有门派之见,也不会重男轻女,完全不计较祖传功夫不能外传一事,并将祖传的跌打、针灸等医术传给了女儿和有兴趣的媳妇。他的生活富有规律,每逢星期一和星期五晚上8时半到10时,徐金栋都会到武馆去指导学员武术、行医或跌打,平时也会亲自教导孙子女。此外,他还爱好看书、习字和抄经,并且常把他所知的药方和行医心得记录下来。他在家里祭拜祖先、达摩 祖师、罗汉及观音,一年有好几次也会与徒弟到八打灵观音亭祭拜。他与孩子们都会以兴化话沟通,唯到了孙辈就只会听兴化话而不擅长说了。


徐金栋受封DPMT拿督勋衔


徐金栋的武术理念讲求刚柔并济, 认为武技和武德应该并重。所谓武德, 即做人的道理,要求习武之人也应当成为谦谦君子。徐金栋以身作则,为人谦逊有涵养,并非如大众所认为武人火气大、性刚烈的刻板印象。尽管年老时双脚已不再健壮,导致徐金栋行走缓慢, 但只要一打起拳来依然虎虎生风,充满魄力。徐金栋指导弟子时非常严格,但练武以外的时候,徐金栋其实是一位慈爱、祥和的长者。


(陈淑菁撰)


参考文献 1. Chong, Felicia (12 April 1998). “Chee Kim Thong - kungfu master”. New Sunday Times:
Sunday Style. Malaysia.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Other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