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莹

相關地理資訊

閱讀更多

{{ item_title }} Close Menu Open Menu Font Size Word Spacing Line spacing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黄冰莹知識圖譜

搜尋 搜尋知識圖譜:
跑圖位置

人物詳細資料

標題 (Dublin Core)
貢獻者 (Dublin Core)
陈翠君
主題 (Dublin Core)
兴化
時間跨度 (Dublin Core)
1940
頁面開始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00
頁面結束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05
頁數 (Bibliographic Ontology)
6
引證 (Dublin Core)
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 The Malaysia Henghua Personalities
DNA校驗碼 (Friend of a Friend)
所基於 (Friend of a Friend)
內容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黄 冰 莹
黄 冰 莹 原 籍 福 建 省 莆 田 县 涵 江 区,出生于1940年,为马来西亚第三 代华人移民。20世纪初,她的爷爷南下马来亚,在巴生后街(旧称“Malay Street”,现名“Jalan Stesen”)经营脚车店“万荣兴”。

南下挣钱 返乡娶妻


谈及先辈南下的过程,黄冰莹所知甚少,仅仅知道大约上个世纪初,爷爷的几位兄弟南下落脚之后,才写信催她爷爷过来。爷爷和其兄弟们在马来亚有了稳定的工作之后,即返乡娶妻,然后把妻子接来马来亚一起打拼生活。之后她的父亲亦是如此,即返回原籍家乡娶妻之后,再一起回到马来亚定居。


清末民初,华南地区交通不甚发达。她的爷爷和乡亲要南下,必须从莆田步行长达一周的路程到厦门,再从厦门港口上船。南下的船只简陋,乘客全都睡在空间狭小的甲板上。除此之外, 船只的吨位很小,经不起狂风大浪,故不能航入深海,只能选择沿海的航线, 偶尔上岸补给,走走停停花上一个月才抵达新加坡。很多乘客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已死在船上,若遇到这种情况,船主会直接把尸体抛入海里了事。所幸黄冰莹爷爷成功上岸,遇到一位驾驶罗厘的 同乡欲从新加坡北上送货,于是搭乘同乡的顺风车来到巴生与兄弟们会合,并就此安顿下来。


父亲靠打工养家 全家同住一间小房


黄冰莹在家里排行老二,家里兄弟姐妹很多。父亲早年曾经和人合股开了一家脚车批发行,后来因经营不善倒闭了,此后父亲便一直靠帮人打工来赚钱养家。其父亲是一个通晓多种语文的文书高手,但可能是际遇不好,他的才华 止于担任公司文书,收入不是很高。小时候,黄氏一家都住在巴生中路。全家十几个人就睡在一间拥挤的小房间里。黄冰莹年纪小小就需要担纲家务事,如生火、做饭、养鸡喂鸭、出外捡柴等。
1994年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妇女组全国代表大会,左三为黄冰莹


家里吃的都是粗茶淡饭,加上当时货币的价值比较大,三毛钱就能够解决一日三餐。由于父亲工作的收入少,所以母亲亦会帮忙附近人家洗衣以增加收入, 这才勉强维持一家的生活。


母亲思想开明 不放弃求学


虽然家里穷,但黄冰莹兄弟姐妹皆有上学机会。1952年黄冰莹在巴生北区的华侨中小学完成小学部课程(即现在的巴生滨华华小),1955年完成初中部课程。1不过当时的华侨中小学尚未开办高中课程,她的高中在巴生光华中学完成,也是当年光华中学第一批高中毕业 生。


那个年代,华人社会普遍认为女大不中用,自不会送家中女儿到学校求学。可黄母则不同,思想开明的她把三名女儿都送去求学,这与母亲的自身经


1华侨学校源自1923年创办的“华侨夜学”,在1926年改办为“华侨学校”,当时仅设小学 部。1947年创设初中部,学校改名为“华侨中小学”。1958年华校改制风波中,小学部接受改 制,中学部拒绝,两部因此分家,前者易名“华侨标准型华文小学”,后者则易名“华侨中 学”。1962年,“华侨中学”改名为“滨华中学”并增设高中部,即今天的“滨华独中”。
历有很大的关系。母亲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成长过程异常艰苦,故此她不希望孩子都步上她的后尘,所以即使是女儿也会送去学校念书。然而黄冰莹的求学路程并非一帆风顺,初中时家里差点揭不开锅,母亲一度没办法供她念书。当时学费每月三块钱,对那时候他们家的 经济状况而言,仍然是很大的负担。好学不倦的黄冰莹不想辍学,她向当时的校长何子湖的胞弟——何友智老师据实以告家里没钱供她念书。何老师听了, 遂通知校方让她的学费减半,即每个月只需缴一块半的学费。后来她在念高中时就开始当家教,以此收入来负担自己 及兄弟姐妹的学费,让大家都能够完成不同阶段的学习。


薪水全数寄给弟弟 兼任多职


1959年底,黄冰莹高中毕业。1960年,她开始到一家公司当书记,月薪才一百块令吉。她每个月把这一百块钱尽数寄给在新加坡念书的幺弟。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她向上司要求在外兼职, 好在得到了上司的批准。起初她在补 习中心教学,后来又到巴生几所英校充当临教,教华人子弟学习华文。用当时的话,她就是兼职教“People’s own language”。 这份兼职做了六年,当时每天都需要早出晚归,日子非常辛苦。六年后,她转到巴生港口一家船务公司当会计书记。新公司不让职员兼职,但薪水较高,兼有年假。她对这份工作感到满意,就一直做到1976年。


家境不好未敢早婚 与夫婿开电器店创业

黄冰莹曾梦想去台湾深造,在高中毕业后尝试提交申请,但没有成功。后来她改为申请英国的护理专业,因她曾经是红十字会的成员而成功被录取。


2010年8月8日由巴生福建 会馆妇女组主催,福莆仙 同乡会主办大马妇女节
马来西亚妇女节晚会筹委会合影


然而,最后她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家里实在无法负担她到英国的费用, 加上她也不舍离开家人。其实在六十年 代,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有所改善,黄父在八打灵再也的远东金属工程有限公司工作。远东金属是一家大型的脚车及脚车零件制造厂,为新加坡一林姓兴化人家族所拥有。黄父在公司负责文书工作,资深的经验让他获得更好的待遇。

黄冰莹于1968年,即28岁时结婚, 她笑言在那个年代已算是迟婚。因为需要帮忙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她不敢像寻常人家的女孩子一样二十出头就组织家庭。丈夫蔡文通起初在电器店当员工,月薪才两百五十块。当时他们两人一致认为,靠打工赚来的收入并不足以养家糊口。经过一番商讨后,两人决定一起创业。不久,丈夫便辞去电器店的工作,开始筹备创业事宜。


两夫妻一起在巴生林茂街(Jalan Tengku Kelana)开了一家电器店,店名为“万和兴”,寓意“家和万事兴”。 彼时林茂街尚有许多华人在经营店铺, 黄冰莹一家都住在店铺的楼上。经过一段时日的艰苦经营,公司开始有稳定的营业额,他们的生活也开始好转。后来他们也投资在别的行业,不过电器行仍是主业。“万和兴”一共营业了26个年头,在黄冰莹迈入60岁时,她和丈夫毅然结束电器店业务,过着含饴弄孙的清 闲日子。
黄冰莹家族旅行


连任妇女组主席 编成《莆仙风味饮食》


巴生滨海福莆仙同乡会成立于1970年,会员资格限定籍贯为福建省福清县、莆田县(现在的莆田市)以及仙游县的兴化籍同乡参加,居住地区包括巴生以及巴生滨海一带。黄冰莹很早就加入成为会员,亦相当活跃。她在同乡会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姐妹,大家相处融洽愉 快。1993年,巴生滨海福莆仙同乡会成立妇女组,她被同乡姐妹们选为第一届主席。因为大家都信服她的领导,结果她从1993年第一届始,一直连任妇女组主席至2013年,长达二十年之久。期间她带领着姐妹们主办了许多活动。除了常年的联谊活动,她们也主办一些文化活动如成立合唱团、绘画班和舞蹈组等,让会馆同乡的文化生活添加不少色彩。她本身喜爱唱歌,和合唱团的团员们不但常在会馆里表演,也不时与巴生多个合唱团合作交流。 他们曾经和兴华中学合唱团、客家会馆合唱团一起主办合唱交流会,吸引不少同道和同乡购票入场。此外,他们也是著名的“巴生歌乐节”表演常客。


福莆仙同乡会妇女组与青年团的联系相当好,两个分组一起联办了多届的会馆家庭日,并且极力邀请理事们的
家属参与联谊活动,以增进彼此间的认识。妇女组主办的联谊活动是组织到国外的考察团,黄冰莹这些年来带领妇女组考察了中国多个重点旅游景区如张家界、云南、九寨沟、桂林等。


2004年,她被选为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妇女组主席。在这两年任期内,她领导妇总办了多项活动,如在万津举办了全国兴安妇女激励营,还率队到东马亚庇及山打根的属会参访。到沙巴探访时,当地妇女以莆仙风味小食招待,使她萌生将全马莆仙菜肴汇编成册的想法。此后,她便走访全马各地收集材料,终于在2007年编成《莆仙风味饮食》食谱。通过这本食谱,她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12年4月,本地寰宇电视(Astro)的“欢喜台”频道制作著名美食节目“欢喜吃饱饱”,特邀访谈。节目中她大展身手,烹煮了好几道佳肴飨客,也让全国观众得以认识兴化菜。 黄冰莹只任妇总主席一届两年,她笑言那时她答应回归家庭,忙于照顾儿孙而分身乏术,因此没有寻求续任。想起自己参与乡团的岁月,她认为人生没有虚度。如今只要有时间,她还是会到会馆跟大家一起办活动,交流情谊。(陈翠君撰)


菲比与同乡会众理事合影
2012年黄冰莹与主持人菲比一起拍摄 “欢喜吃饱饱”兴化美食特辑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Other Media